• 青海衆安安全技術諮詢有限公司
    通知公告
    行業動態
    青海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關於印發青海省2023年防汛抗旱 工作要點的通知
    發布時間:2023-05-29 17:30
      |  
    閱讀量:
      |  
    作者:
    青海衆安安全技術諮詢有限公司

    青政汛辦〔2023〕4號

    各市州防汛抗旱指揮部、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各成員單位:

          現將《青海省2023年防汛抗旱工作要點》印發給你們,請結合實際,認真貫徹執行。


     青海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

    2023年4月25日

    2023年青海省防汛抗旱工作要點

     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,是“十四五”規劃承上啓下的關鍵之年,做好防汛抗旱工作,對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經濟社會發展穩定責任重大、意義特殊。根據氣象部門預測,今年汛期我省氣候整體偏差,旱澇並存,防汛抗旱形勢復雜嚴峻。爲深刻汲取“8·18”大通山洪災害教訓,進一步壓實責任鏈條、落實防範措施,強化防汛抗旱工作系統性、制度性、機制性和標準化建設,着力提升極端天氣防範應對能力,制定以下工作要點。

    一、壓實防汛抗旱責任

    1.落實行政首長負責制。嚴格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爲核心的防汛抗旱責任制,按照“黨政同責、一崗雙責”要求,壓實壓緊各級黨委、政府防汛救災主體責任,建立健全市州領導包縣、縣領導包鄉、鄉領導包村、村幹部包組、黨員幹部包戶到人的“五級”包保責任體系。5月15日前各級防指要逐層級、逐部門、逐工程落實責任人,並在媒體公布責任人名單,接受社會監督。對山洪、地質災害易發區,縣、鄉兩級政府於5月底前逐點落實包保責任人。

    2.完善防汛抗旱指揮體制。各級防汛抗旱指揮部門要充分發揮牽頭抓總、組織協調、指揮調度職能,強化對防汛抗旱工作的組織領導。按照《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工作規則》《青海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工作規則》等文件,堅持上下基本對應的原則,持續推進防汛抗旱指揮體系和辦事機構磨合,形成全省統一指揮、上下對應貫通、部門縱橫聯動、權責明確、權威高效的防汛抗旱指揮體制。

    3.加強基層羣防羣治能力。推進基層應急管理標準化建設,落實村(社區)“六個一”建設目標,不斷夯實基層羣防羣治基礎,確保發生極端暴雨洪澇災害時,能夠第一時間開展自救互救。

    二、強化預案修編演練

    4.加強預案修編。按照國家防總《關於加強地方防汛抗旱應急預案修訂的指導意見》要求,5月底前各級防指修訂完成本級防汛抗旱應急預案,進一步優化應急響應啓動條件,細化人員轉移避險流程,提高應急響應前瞻性和針對性。積極推行鄉(鎮)、村級防汛應急預案圖表化,形成職責明確、流程清晰的“一張圖”“一張表”預案模式,解決基層預案上下一般粗、操作性不強等問題。

    5.做好預案演練。各地要突出實戰實訓、實用實效的原則,組織開展防汛應急演練。汛前,市州、縣級要組織開展1次防汛綜合演練。山洪、地質災害易發區鄉鎮、村社至少開展1次人員轉移避險專項演練,演練要突出預警信息對基層責任人的“叫應”、村級責任人對羣衆的“叫醒”和羣衆“怎麼轉”“往哪轉”等環節,確保羣衆清楚轉移路線,熟悉轉移流程,全面提升基層應急避險能力。

    三、全面排查整治風險隱患

    6.防指綜合督查。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,5月中旬,市州、縣級防指要組織完成自查,自查內容主要包括責任落實、預案修編、值班值守、培訓演練、工程設施、隊伍物資準備、應急搶險準備等方面。6月底,省防指將組織成員單位開展督查。

    7.行業專項檢查。按照“誰主管、誰負責”原則,應急管理、水利、自然資源、住房城鄉建設、交通運輸、教育、農業農村、文化旅遊等部門,5月底前組織完成行業防汛檢查,突出防洪工程、城市防汛、水庫水電站、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等重點部位,全面排查風險隱患。

    8.隱患排查整治。各級防指要對檢查發現的問題隱患建立臺賬,實行動態銷號管理和跟蹤督辦,明確整改責任和整改時限,確保汛前整改到位,對短期不能徹底整治的必須落實應急度汛措施。

    四、強化防範應對措施

    9.加強監測預報預警。氣象、水利、自然資源等部門要加強監測,做好重點時段、重點部位暴雨、山洪、地質災害、城鄉內澇、河流洪水短臨預報預警,建立多渠道預警發布機制,實現預警信息能夠第一時間直達基層責任人和受威脅羣衆的目標。

    10.落實預警叫應機制。落實《青海省以氣象災害(暴雨)預警信息爲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實施意見》,建立完善直達基層責任人的臨災暴雨預警“叫應”機制,確保高等級預警發布後,精準“叫應”暴雨影響區基層黨政領導及防汛責任人,實現預警與響應行動無縫銜接。緊盯汛情旱情發展態勢,動態分析安全風險,及時有效推送預警信息,推動形成預警、報警、處置工作閉環。

    11.深化聯合值班值守。開展汛期聯合值班值守,重要天氣過程,聯合氣象、水利、自然資源、住房城鄉建設、交通運輸等部門聯合值班,隨時做好突發汛情、險情應急處置準備。強化汛期信息報送,應急、水利、氣象、自然資源等部門要加強監測信息共享,重大險情、汛情信息實行直報,爲快速處置、搶險救援爭取主動。

    12.及時開展會商研判。堅持重點時段高頻會商研判,特別是在主汛期、啓動應急響應期間,推行防辦日會商制度,分析雨情、水情、工情、汛情、險情態勢,提出防範應對措施,適時下發工作提示。在出現重大氣象預警信息、暴雨紅色預警、江河湖庫重大汛情、工程報險等關鍵時期,以防辦或防指名義開展聯合會商,視頻調度重點地區,調動各方力量、集中優勢資源做好防範應對工作。

    13.重點部位巡查防守。汛期組織工程管理單位、重點部位巡查責任人及時開展巡查防守,重要天氣過程24小時盯守,確保險情早發現、早報告、早處置。加強水庫水電站、工礦企業、尾礦庫、旅遊景區、在建工程、城市低窪易澇點、山洪災害易發區、地下空間及地質災害風險點的巡查防守,對歷史險工險段、穿堤建築物、涉河工程、漫水路(橋)、下穿立交等易出險區域落實專人分班、分組反復巡查。當河道達到警戒水位或重要水工程達到規定的相應流量(水位)時,加強巡堤查險力度,增加巡查人員和頻次,按要求預置搶險力量、料物和設備,保障行洪安全。

    14.科學組織轉移避險。嚴格落實國家防總辦《關於加強強降雨期間山丘區人員轉移避險工作指導意見》,按照屬地負責原則,督導各地圍繞明確轉移責任人、轉移對象、轉移時間、轉移地點、轉移路線“五要素”制作並推行應對洪澇災害、山洪、地災等風險轉移避險“明白卡”,確保受威脅區域羣衆遇到突發情況能夠第一時間作出反應,確保失去自我轉移能力人員能第一時間得到妥善轉移安置。

    15.高效處置突發險情。發生災情險情後,堅持屬地爲主原則,災害發生地防指要第一時間組織搶險救援,防指及主管部門根據職責指導地方組織開展應急處置,堅決防止小險情釀成大損失。發生重大險情災情,由防指統一指揮調度搶險救援工作,各成員單位按照職責分工,做好應急通信、供電、交通運輸、醫療救治、羣衆安置、災後恢復重建等工作,水利、自然資源、氣象等部門要做好搶險救援的技術支撐工作。

    16.堅持防汛抗旱“兩手抓”。密切關注旱情,及時調度雨情、水情、墒情、苗情和旱情,適時組織旱情會商研判,根據旱情發展,及時動員全省開展抗旱工作。按職責分工督促各級對易旱且又缺乏水源條件地區開展摸底排查,制定包村、包戶、互助等方案,做好拉水送水準備,確保羣衆飲水安全。

    五、全面提升防汛應急救援能力

    17.提升搶險救援能力。建立健全以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爲主力、以專業搶險隊伍爲骨幹、以社會力量爲輔助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,加強與解放軍、武警部隊的應急聯動機制建設,按照就近調配、快速行動、有序救援原則,建立健全區域搶險救援應急響應聯動機制,優化搶險力量布局,實現各類搶險救援力量快速反應、協調聯動。

    18.強化防汛物資儲備。健全政府實物儲備、企業(商業)儲備、產能儲備機制,完善物資應急調用機制,形成省級和地方儲備相互補充、政府和商業儲備相互結合、實物和產能儲備相互銜接的防汛抗旱物資儲備體系。組織去年汛情險情重、物資物料消耗大的地區開展防汛抗旱物資物料汛前儲備和更新補充,提前落實防汛用石、用砂等搶險物料和大型防汛搶險設備,確保關鍵時刻調得出、運得快、用得上。

    19.加強救災能力建設。按照專羣結合模式,建立基層防災減災網格員,健全完善汛期值班值守、巡查預警、轉移安置等工作機制,確保一旦發生洪澇災害,能夠就地“鄉自爲戰、村自爲戰”。

    六、加強防汛抗旱宣傳教育

    20.強化新聞輿情引導。完善防汛抗旱突發事件新聞輿情應對機制,根據汛情發展和災情發生情況,及時向社會公衆發布權威信息,回應公衆關切,組織協調新聞媒體報道防汛抗旱一線搶險救援、轉移安置、巡堤查險等情況,大力宣傳防汛抗洪的典型案例,引導輿論形成正能量。

    21.強化防災宣傳教育。在全社會廣泛開展防汛減災宣傳教育,持續加強防汛減災知識培訓,組織羣衆開展逃生、應急避險演練,提高公衆自我防範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,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。

    版權聲明: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,僅供學習交流使用,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,我們會盡快刪除。

    欧美日韩综合无码中文字幕,国内午夜国产精品小视频,妺妺的奶水H